□徐苏丹(常州大学)
母亲节前夕,山东泰安宁阳第十一中学的孩子们纷繁给母亲打电话,向母亲诉说着埋藏在自己心里深处的爱意。“妈妈,我喜欢你!”短短五个字,却让孩子们如鲠在喉。但在母亲一遍遍担心肠询问下,爱意总算被宣之于口。
5月11日,正值母亲节,或许是被孩子们这份火热的爱所牵动,不少网友在谈论区中留下了自己爱的宣言:“‘妈妈’真的是世界上最悦耳的词!”“妈妈,我喜欢你!”“垃圾桶里或许会有玫瑰花,但绝不会有康乃馨。”更有网友慨叹:“日历上的母亲节会循环往复,但妈妈的芳华不会。爱意趁早,才干追上年月的脚步。”的确如此,无论是公益广告中“别让等候成为惋惜”的标语,仍是课本上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金玉良言,都让咱们逐步理解:表达爱意要趁早。
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,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个道理的层面,却仍然羞于向母亲表达爱意。“妈妈,我喜欢你”这五个字终究为何会如此令人难以启齿呢?究其原因,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。传统文化着重“孝”要经过详细的行为来完成,而非直接经过言语来表达。历史上,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,但其间情感的表达大多宛转深重。比方,卧冰求鲤的王祥,为继母捕鱼,在天寒地冻中赤身卧冰,以孝心感动六合,却从未有过一句对母亲直白的爱意表达。朱自清在《背影》里,虽对父亲那踉跄的背影和困难攀爬月台的行为满含厚意,却未曾直接吐露一句“我喜欢你,父亲”。一朝一夕,咱们习惯了用“做”代替“说”,以为有了行为上的表现,言语的表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。这种“以行代言”的传统连续下来,逐步导致了“羞于表达”的成果。
除此之外,现代社会的影响也相同不容忽视。在现代社会中,咱们越来越介意别人的眼光,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点评,然后陷入了逻辑的怪圈。咱们总以为对母亲表达爱意是幼儿园小朋友该做的事,而自己现已长大了,再对妈妈说“爱你”这样的话,会不会过于肉麻?会不会被人笑话?会不会显得自己过于天真?实则否则,勇于正视自己心里的情感,并将爱意宣之于口,而非用行为代替,不是天真的表现,反而是老练的标志。在行为与言语的二元辩证中,只要言语而没有行为,就会让爱意变得空泛;只要行为而没有言语,则会让爱意失掉颜色。
爱要坦荡荡。正值母亲节,关于母亲的爱,咱们无妨说得火热些!